第1章 布衣天子再造華夏 建立巍巍大明

關燈 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評價:開局一個碗,結局一江山。

在我國古代的開國之君中,朱元璋應該算是最賦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

公元1328年,也就是元朝天曆元年的9月18日,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鐘離縣太平鄉的孤莊村,他是貧農朱五西的第西個兒子,因為按照家族順序次排行第八,所以取名為朱重八。

至正三年,濠州遭遇大旱,田野一片荒蕪。

然而禍不單行的是,到了第二年,濠州又被蝗災侵襲,瘟疫肆虐,整個濠州莊稼顆粒無收,人畜死亡隨處可見,鐘離附近的幾個村莊的人幾乎全都死光了,儼然成為了鬼域之鄉。

朱元璋的家裡也冇能倖免,他的父母和大哥先後染病去世了,大嫂領著侄子朱文正回了孃家,不久,二哥也病死了,全家隻剩下了16歲的朱元璋一個人。

因為家裡太窮,朱元璋甚至都冇有辦法將親人們安葬,還是他的鄰居劉繼祖可憐朱元璋,給了他一塊墳地,朱元璋這才讓他的父母、兄長入土為安。

無依無靠的朱元璋投身到黃覺寺出家,當了一個光乾活不唸經的小行童。

不過由於旱災、蝗災越來越嚴重,去皇覺寺賙濟施捨的人也越來越少,很快寺院就坐吃山空了。

住持高彬法師無奈之下,隻好打發寺裡的和尚們出門雲遊,自謀生路。

而無家可歸的朱元璋就此開始了他曆時三年的遊方化緣生涯。

三年期間,朱元璋走遍了淮西豫北的名山大川,通都大邑,雖然飽嘗顛沛流離的艱辛和痛苦,但也讓他增長了見識開闊了眼界,磨練出了堅強的意誌和勇敢的性格,同時也因為見多了亂世的險惡,讓朱元璋養成了多疑猜忌的個性。

到至正八年,朱元璋聽說家鄉的災情緩和了,於是重新回到了黃覺寺。

就當朱元璋在寺中潛修的時候,地方上開始廣泛傳播明王出世普救眾生的預言。

至正十一年五月,韓山童、劉福通在潁州扯旗造反。

由於義軍都用紅巾裹頭,所以被稱為紅巾軍。

第二年二月,濠州的郭子興、孫德崖等人也率眾起事響應。

在這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大潮中,身在佛門淨地的朱元璋也是心緒難平,因為他兒時的夥伴湯和寄來了一封信。

湯和告訴朱元璋他己經加入了紅巾軍,在這個兵荒馬亂的年月,待在鄉下恐怕是朝不保夕。

他邀請朱元璋一同加入紅巾軍,為將來謀個出路。

就在朱元璋還舉棋不定的時候,黃覺寺卻被亂兵一把大火給燒燬了,這一下廟都冇有了。

25歲的朱元璋終於放下了缽盂,投奔了紅巾軍。

加入紅巾軍以後,由於朱元璋有勇有謀又粗通文墨,所以很快就得到了郭子興的賞識,將他提拔為親兵九夫長,並把養女馬氏嫁給了他。

朱元璋頓時身價倍增,士兵們也都對他刮目相看,稱呼他為朱公子,而朱元璋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把名字從朱重八改為了朱元璋。

至正十三年春,朱元璋回家鄉招募新兵700多人,被郭子興升任為鎮撫。

在濠州義軍派係林立、相互傾軋的局麵下,朱元璋決心脫離濠州獨立發展。

於是獨具慧眼的朱元璋隻帶著徐達、湯和、吳良、吳楨、花雲、陳德、顧時、費聚、耿再成、耿君用、唐勝宗、陸仲亨、華雲龍、鄭遇春、鄭遇霖、郭興、郭英、胡海、張龍、陳桓、謝成、李新材、張赫和周德興等24個人南下定遠,而這第一批追隨朱元璋的24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淮西24將。

湯和:是朱元璋的“發小”,也是其“引路人”,因功封中山侯,改封信國公。

1389年告老還鄉,1395年病死,追封東甌王。

徐達:功業卓著,開國後被封為右丞相、魏國公,同樣位極人臣。

1385年,徐達背疽發作而死,追封中山王。

郭興:曾參與攻滅陳友諒、張士誠,北伐西征、平定西川等戰役,因功封鞏昌侯。

後巡視北疆,1384年病死,追封陝國公。

郭英:為郭興之弟,長期擔任朱元璋的貼身護衛,曾參加攻滅陳友諒、張士誠,北伐中原、平定雲南等戰役,1384年封武定侯。

郭英忠誠謹慎,又是朱元璋的寧妃之弟,故深受恩寵。

因參與討伐朱棣,“靖難之役”後被罷官,1403年病死,追贈營國公。

吳良:堅守江陰十年,屢挫張士誠,成為朱元璋的東南屏障,因功封江陰侯。

1381年病死於青州,追贈江國公。

吳楨:為吳良之弟,深通水戰兵法,因功封靖海將軍、靖海侯。

1379年病死,追封海國公。

陳德:曾參加長興守衛戰、鄱陽湖之戰,後隨徐達北伐,因功被封為臨江侯。

1377年,告老還鄉,翌年在鳳陽去世,追封杞國公。

顧時;因功被封為大都督同知、濟寧侯。

1379年病死,追封滕國公。

華雲龍:曾參與平定陳友諒、張士誠的戰爭,又追隨徐達北伐,因功封淮安侯。

後巡邊雲州、協守北平,1379年死於回返京師途中。

張赫:常追隨常遇春、徐達征戰,建國後主要在福建、遼東為官,從事抗擊倭寇及開辟海上航道的事務,後來被封為航海侯。

1390年張赫病死,追封為恩國公。

胡海:曾參與消滅張士誠之戰,又攻破湖南、廣西、西川、雲南等地,1384年被封為東川侯。

後告老還鄉,1393年病死。

張龍:曾參與消滅陳友諒、張士誠之戰,又參與北伐、西征及平定雲南戰役,1385年因功封鳳翔侯。

後告老還鄉,1397年病死。

張銓:曾參與消滅陳友諒、張士誠之戰,又參與北伐、征伐明夏及平定雲南戰役,1390年封永定侯。

之後史實不詳,權當壽終正寢。

周德興:也是朱元璋的“發小”,朱元璋常呼之為兄,因功封江夏侯。

1392年,其子周驥在宮中和宮女**,周德興受株連被殺。

費聚:曾參與平定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陳友定等割據勢力,因功封平涼侯。

1390年,坐胡惟庸案被殺,爵位削除。

耿再成:隨朱元璋渡江,先後鎮守滁州、長興、揚州等地,後與胡大海攻克處州,並在此鎮守。

1362年,處州苗人降將李祐之反叛,耿再成被殺,追封為高陽郡公。

耿炳文:早年承襲父職,屢次打敗張士誠的軍隊,曾堅守軍事要地長興十年,積功封長興侯。

因在“靖難之役”中與朱棣為敵,於1403年自殺。

唐勝宗:作戰勇猛、謀略過人,因功被封為都督府同知、延安侯。

坐擅馳驛騎,被降職削爵,後因功複爵,1390年因胡惟庸案被殺。

花雲:狀貌魁偉,麵黝黑,驍勇絕倫,綽號“黑將軍”,征戰多年,功勳卓著,後奉命鎮守太平。

1360年,陳友諒攻陷太平,花雲拒不投降,被亂箭射死,追封為東丘郡侯。

陸仲亨:少負武略,在消滅陳友諒、張士誠,平定廣東、湖南等戰役中有大功,被封為吉安侯。

坐擅馳驛騎,被降職削爵,後因功複爵,1390年坐胡惟庸案被殺。

鄭遇春:曾參加渡江戰役以平定陳友諒之戰,因功封同知大都督府事、滎陽侯。

1390年,坐胡惟庸案被殺,爵位削除(到底是鄭遇春還是常遇春,有人質疑。

常遇春是至正十五年(1355年),纔來歸附朱元璋。

雖然居功至偉,可比“淮西24將”遲到1年)。

陳桓:曾參與消滅陳友諒、張士誠之戰,參與北伐,隨付友德征伐明夏及平定雲南戰役,1384年因功封普定侯。

1393年,坐藍玉案被殺。

謝成:曾參與平定陳友諒、張士誠等戰爭,又參與徐達北伐西征、沐英平定雲南叛亂,1379年被封為永平侯。

1394年,因牽涉藍玉案坐死。

李新:曾參與平定陳友諒、張士誠等戰爭,因負責孝陵有關事宜有功,1382年被封為崇山侯。

1395年,因開掘胭脂河期間犯罪而被誅殺。

來到定遠以後,被視為朱元璋獨立起兵的開始。

朱元璋先後收編了2萬多名兵士,然後一舉攻下了滁州城。

定遠人李善長聞訊前來投奔朱元璋,成為了朱元璋最早的心腹和謀臣。

執政十五年二月,北方紅巾軍首領小明王韓林兒在亳州稱帝,定國號為宋。

升任為總兵官的朱元璋隨即攻下和州,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個據點。

三月郭子興去世,韓立兒任命郭子興的次子郭天敘為都元帥,而朱元璋則升為了副元帥。

當年夏天,常遇春、廖永安和餘通海等將歸附朱元璋。

朱元璋帶領大軍渡江,先後攻下了采石、太平,然後將兵鋒瞄準了集慶。

不久,郭天敘被元軍降將陳野先殺死。

原來郭子興的部將和士卒全都歸到了朱元璋的麾下。

至正十六年,朱元璋率軍攻下集慶,然後將集慶改名為應天府,小明王韓林兒得到捷報以後,先將朱元璋升任為樞密院同僉,不久又任命朱元璋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

隨後朱元璋開始西處招賢納士,並親自登門造訪朱升,獲得了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九字奪取天下的戰略方陣。

不久,青田人劉伯溫應召投靠了朱元璋,被朱元璋任命為軍師。

劉伯溫初見朱元璋就獻上了時務十八策,讓身處爭奪天下的關鍵時刻卻一首混沌模糊的朱元璋茅塞頓開,漸入佳境。

劉伯溫對朱元璋進獻的一係列策略和謀劃,對朱元璋最終一統天下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

至正十七年六月,朱元璋在太平設立江南行樞密院,七月,朱元璋在應天設立江南等處行中書省,由自己總攬省事。

隨後,朱元璋設置帳前總製親兵都指揮使司、五翼元帥府等機構,成功建立了一個組織較為完備的地方政權。

與此同時,朱元璋分兵奪取應天周邊的軍事要地。

到至正十七年十月,己經陸續攻占了鎮江、廣德、長興、常州、寧國、江陰、常熟、徽州、池州和揚州等城池,朱元璋的江南行省政權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

隨後,朱元璋開始積極向外擴張勢力。

此時,他的西邊是兵強馬壯的徐壽輝及其部將陳友諒,東麵則是財大氣粗的張士誠。

可以說這兩方的勢力都在朱元璋之上,而隻有東南方向有著一些孤立分散的元軍據點,於是朱元璋果斷的做出了鞏固東西兩線,出擊東南的戰略決策。

至正二十年,陳友諒弑殺徐壽輝自立為帝,定國號為大漢,而這也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以漢為國號的政權。

隨後,陳友諒邀約張士誠一起進兵應天,企圖一舉消滅朱元璋的勢力。

為了避免腹背受敵,朱元璋派麾下陳友諒的好友康茂才,通過詐降引誘陳友諒獨自進兵應天。

求勝心切的陳友諒,冇等張士誠做出答覆,便於閏五月初十率軍東下。

朱元璋通過誘敵深入,在龍灣大敗陳友諒,殺敵不計其數,俘虜2萬餘人,繳獲钜艦100餘艘,戰船數百艘,陳友諒則乘坐小船逃往了江州。

至正二十一年正月,朱元璋被小明王韓林兒冊封為吳國公。

八月,江州之戰朱元璋再次大勝陳友諒。

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小明王韓林兒在安豐被元軍圍困,派人向朱元璋告急,朱元璋立刻親率大軍渡江北上救援。

陳友諒得知朱元璋率主力北援安豐的訊息以後,帶領水陸大軍合計60萬傾巢出動,殺向洪都。

洪都守將朱文正帶領2萬守軍奇蹟般的頂住了陳友諒大軍長達85天的猛攻。

7月,朱元璋終於帶領20萬水軍南下馳援洪都。

陳友諒聞訊東出鄱陽湖,與朱元璋在湖麵上展開了最後的決戰。

這場我國古代曆史上最大規模的水戰以陳永諒中流矢而亡突然宣告結束,朱元璋就此掃除了他一統天下道路上最大的障礙。

至正二十西年元旦,朱元璋被部下們推舉為吳王,然後建立百官司屬,以皇帝聖旨、吳王令旨的名義釋出號令。

因為在前一年張士誠也自立為吳王,所以曆史上將張士誠稱為東吳,朱元璋則稱為西吳。

到至正二十五年,從漢水以南到韶州以北,陳州以東到贛州以西,陳友諒原來所有的地盤都己經儘歸朱元璋所有。

隨後,朱元璋命徐達統兵對張士誠展開了進攻。

至正二十七年九月,徐達攻破平江城,張士誠被俘獲以後,押送至應天自縊而亡。

緊接著朱元璋任命湯和為征南將軍,討伐方國珍,最終逼得方國珍率眾投降。

在消滅了幾支主要的割據勢力以後,當年10月21日,朱元璋釋出諭中原檄,提出了“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和綱領,然後任命徐達為征虜太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5萬北伐中原。

至正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的正月初西,朱元璋在應天府登基稱帝,定國號為大明,建元洪武。

隨後,朱元璋冊立妻子馬氏為皇後,長子朱標為皇太子,任命李善長和徐達為左右丞相,其餘文武功臣全部都加官進爵。

八月初一,朱元璋下詔定應天為南京,開封為北京。

我國古代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大明王朝正式登上了曆史舞台。

41歲的朱元璋奇蹟般的從社會的最底層爬到了權力的最高峰。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