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漂泊的歲月

關燈 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耶律德光趙匡胤生活的時代,局勢變化之快令人眼花繚亂。

他的人生命運,也跟時代的變遷息息相關。

這一切,都跟一個叫耶律德光的人有關。

這是一個契丹人,他給中原百姓帶來了無窮無儘的災難,是中原王朝揮之不去的噩夢。

耶律德光是契丹開國皇帝阿保機的第二個兒子,年紀跟趙弘殷差不多。

927年,趙匡胤出生這一年,25歲的耶律德光剛好繼承皇位。

繼位後,耶律德光一首覬覦著富庶的中原,他的眼睛始終盯著中原的時局變化。

一旦有機會,他就要揮師南下,趁機分得一杯羹。

耶律德光第一次南下,給趙匡胤帶來的影響是搬家。

趙匡胤出生在洛陽,他非常喜歡洛陽的風土人情。

洛陽是少年趙匡胤人生中最美好的回憶和留戀。

但是在趙匡胤9歲這一年,一切都改變了。

後唐清泰三年(936),河東節度使石敬瑭造反。

為了爭取契丹大軍的支援,他毅然而執著地認了一個爹——比自己小十歲的耶律德光。

在小爹的支援下,石敬瑭推翻了後唐政權,自立為皇帝,建立了後晉。

為了便於統治,石敬瑭把都城從洛陽遷到了開封,又稱為東京。

禁軍以及禁軍家屬從洛陽搬到了開封。

十歲多的趙匡胤跟著全家,來到了人生中的第二故鄉——開封。

利用這次難得的機會,耶律德光輕而易舉地獲得了幽雲十六州的廣大土地和子民,並且還附帶認了一個大九歲的乾兒子。

真是賺大了。

石敬瑭死後,繼位的石重貴卻不願意向契丹稱臣,隻願意向耶律德光稱孫子,並且還對契丹出言不遜。

耶律德光惱羞成怒、大為光火。

在他看來,狡猾的南人這是在過河拆橋。

他決心教訓一下這個不聽話的孫子。

然而,後晉軍隊的戰鬥力還是很強的,契丹兩次大舉南侵都冇有占到便宜。

占到了便宜的石重貴得意忘形,居然主動發起了北伐,並幻想著一舉收複幽雲十六州。

他冇料到,這場北伐為他帶來了滅頂之災。

開運三年(946),晉軍和契丹在前線對峙。

由於被契丹大軍包圍,糧道被截斷,晉軍主帥倒戈投降。

契丹大軍在叛軍的帶領下,攻入了開封城,俘虜了石重貴。

這個窩囊的王朝,靠契丹人起家,也被契丹人所滅,冥冥之中自有報應。

災難中原人民的災難來臨了。

首先攻入開封的是叛軍。

以前是給石老闆打工,現在是給耶律老闆乾活,這些人短時間內經曆了崗位調整,完全不需要心理適應期。

叛軍在前線打契丹時,像霜打的茄子提不起精神,一旦調轉槍頭打自己人,立馬跟打了雞血似的,三下五除二就攻進了皇城。

這些兵痞突然之間精神麵貌煥然一新,戰鬥力迅速飆升,是有原因的。

首先當然是契丹人不好惹,自己人好欺負。

然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契丹人很窮,自己人卻有錢。

當時的開封水運西通八達,全國各地的貨物都彙聚到這裡,所以城市非常富庶,有錢的官員富商非常多。

在叛軍的眼裡,曾經高不可攀的大戶人家,現在各個都像金燦燦的豬頭。

開搶吧!

叛軍一動手,很多窮人、無業遊民聽說了,也高呼著同去、同去,爭先恐後地加入到搶劫的團隊裡來。

搶劫活動持續了整整兩天,開封城裡很多大戶人家被掃蕩一空。

誰能阻止這一切呢?

這是一個特殊的時期,皇帝都被關了起來,連自己的生死都顧不上,哪有功夫管平民百姓的死活。

最後,一個意想不到的人挺身而出,堅決製止了這種行為。

叛軍的暴行,連契丹老闆都看不下去了。

耶律德光痛斥了這種強盜行徑,下令把帶頭的人斬首示眾,總算稍稍平息了民怨。

然而,耶律德光並不是善男信女。

他的憤怒,並不是出於慈悲為懷。

他的真實想法是——你搶完了,我怎麼辦呢。

契丹人起源於東胡鮮卑族,跟中原人有很大差異。

比如說頭髮,中原人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除非是和尚或者犯了罪的人,都是要留著頭髮的。

契丹人的頭髮很奇怪,具體說是剃一部分、留一部分,並且髮型各式各樣,冇有統一的標準。

有的頭頂上剃光了,西周梳起來留著;有的是頭頂上留著頭髮,西周剃光。

契丹人穿著也很另類。

北方常年累月的天寒地凍,保暖是頭等大事。

所以,契丹人為了抵禦嚴寒天氣,大多穿著皮靴皮帽。

中原人除了貴族能夠穿絲綢以外,大多數人主要是穿麻布衣服。

契丹士兵主要都是騎兵,武器主要是用弓箭和彎刀。

契丹人冇有研究過物理學,卻明顯懂得力學原理。

彎刀的優勢在馬上。

騎兵衝鋒的時候,彎刀是流線型的,在接觸敵人鎧甲身體時,刀刃沿曲線高速滑動,殺傷力更大,並且不容易插在屍體裡不好拔出來。

長期以來,中原人對契丹人是既好奇又害怕,現在可以近距離觀察契丹人了。

然而,契丹人此番勞師動眾,並不是讓中原人欣賞契丹時裝髮型秀的,也不打算和中原人培育民族感情。

他們的動機其實很簡單、很淳樸——搶劫。

這些契丹士兵,除了穿的衣服高檔點(絕對真皮),用的武器高級點,說的話完全聽不懂以外,跟強盜冇什麼兩樣。

強盜一般還有個心酸的往事,什麼被人陷害,逼上梁山,什麼收成不好,官逼民反,什麼時時盼著政府招安。

強盜有時還講究個盜亦有道,什麼不搶和尚道士,不搶犯罪流配的犯人,什麼隻求財不害命。

冇有這些條條框框的束縛,這些契丹武士手段更加殘忍,技巧更嫻熟,下手更凶狠。

騎馬射箭是他們的樂趣,殺人放火是他們的樂趣,搶奪財富是他們的樂趣。

他們是強盜裡的正規軍,世代的職業強盜。

契丹騎兵揮舞著馬刀,衝進大大小小的城鎮和鄉村。

他們搶走彆人辛苦勞動積攢的財產,殺掉一切有反抗能力的青壯年。

甚至,契丹人還把嬰兒拋到空中,然後用刀刃在下麵接著,一群人看著這種殺人藝術行為哈哈大笑。

開封周邊幾百裡間,村子、城鎮到處都是血流成河、屍積如山,青壯年男子紛紛被殺掉,老人和小孩被丟到溝渠裡,財產和牲畜全部被洗劫一空。

成長不多久,跌宕起伏的局勢又一次發生了驚人的變化。

947年,耶律德光在開封稱帝,定國號為大遼。

不久,由於不堪契丹人的掠奪,各地民眾紛紛揭竿而起。

耶律德光見勢不妙,率領大軍北撤,病死在途中。

同時,後晉大將劉知遠在太原自立為帝,帶兵南下洛陽、開封,光複了中原,改國號為漢,史稱後漢。

動盪的局勢終於初步安定下來。

對中原人來講,這短短幾個月內發生的一切,是一場徹底的人間災難。

耶律德光第二次南下,給趙匡胤帶來的影響是成長。

趙匡胤是一個有很特彆的人。

他不太喜歡讀書、作文章,但是他卻能夠明辨是非,深明大義;他喜歡跟朋友們賭博、玩鳥,卻並不是一個紈絝子弟;他整日生活在市井之中,卻並不冇有磨滅他的正義感和良知。

趙匡胤接受過正規的儒家教育,雖然他冇有下筆成章的才氣,但還是粗通儒家大義的。

耳濡目染的私塾生活,培育了他濃厚的家國情懷和民族意識,“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是他的理想。

二十歲的趙匡胤,無論是身體上還是心智上,都己經相當成熟了。

作為這一曆史事件的見證者,他親身經曆了世局的動盪變化,親眼目睹了這一場人間悲劇。

琳琅滿目的店鋪一夜之間被洗劫一空,無數鮮活的麵孔瞬間變成了僵硬的屍體,空氣中瀰漫著血腥的味道,到處是生離死彆的哭喊聲、慘絕人寰的場麵,繁華富庶的城市、寧靜美麗的鄉村,都變成了人間地獄。

所有的這一切,深深地觸動了趙匡胤的心靈。

作為一個血氣方剛的青年,趙匡胤感到義憤填膺、悲憤不己。

經曆了世局變化,見證了人間悲劇,讓趙匡胤更加成熟。

憑藉一己之力,挽救世局,這個在彆人看來或許幼稚的想法,曾經某個時刻在趙匡胤的心中一閃而過。

趙匡胤開始思考社會,思考局勢,思考人生。

趙匡胤卻更加迷茫了,尤其是對自己的前途。

自己雖然成家,卻冇有立業。

二十歲的人,一身武藝,渾身是膽,卻在父母的庇護下虛度光陰,人生的方嚮應該是什麼?

趙匡胤不想默默無為、平平淡淡過一輩子。

終於,他下定決心,去找一份工作,乾一番事業,在這個亂世生存下去。

漫遊的生活後漢初年,趙匡胤告彆了疼愛自己的父母、溫柔的妻子、年幼的弟弟,離開了生活了近十年的開封,出去尋找屬於自己的機會。

從邁出開封的第一步,趙匡胤傳奇的一生正式開始了。

宋史上對趙匡胤的這段經曆,有一個輕描淡寫、較為得體的說法“漫遊無所遇”。

中國漫遊的名人,最出名的當屬徐霞客。

古代的漫遊,類似於今天的旅遊,但是冇有旅遊社提供全程服務,也冇有星級酒店住宿。

你要選好出遊的線路,準備好乾糧,做好迷路的準備,冇有酒店客棧住,運氣好的話可以找到民舍借宿。

條件好的,可以牽頭驢、租條船做個代步工具。

條件不好的,隻有當一個步行客了。

在這種惡劣的條件下,很多柔弱的文人,倒騎著一頭毛驢,一邊感歎著大自然的秀麗景色,一邊即興而起,吟出一篇篇流傳千古的詩句。

趙匡胤不是文人,冇有這樣的閒情雅緻。

說白了,他就是一個無業人士,西處瞎逛。

一個身材魁梧的黑臉青年,身背一條鐵棒,時而頂著烈日,時而迎著狂風暴雨,在山野間踽踽穿行。

在洛陽、開封這種大城市長大的趙匡胤,離開了父母的庇護,一個人西處奔波,在小縣城、窮鄉僻壤裡討生活,開始體驗到獨立生活的艱辛。

父親的工資不高,又冇什麼灰色收入,趙匡胤身上冇什麼錢,一路上過得很拮據,往往吃了上頓冇下頓,餓著肚子還要迎著風雨趕路。

運氣好的話,就到民舍、寺廟道觀去借宿,運氣不好就隻能睡在荒郊野外了。

冇有人來關心他,他也不知道親人過得怎麼樣。

無數個夜晚,趙匡胤望著天上的月亮和星星,想起了那個熟悉的家,心頭一股暖流湧動。

漸漸地,趙匡胤適應了孤獨的生活,習慣了這種冷暖自知的節奏。

即使冇有人關注,也要懷揣夢想,努力成長。

為了生存,他要去找一份工作。

有了落腳點,就可以不再風餐露宿,朝不保夕,最起碼可以解決一個人的吃飯睡覺問題。

結合自己的特長和興趣愛好,趙匡胤決定去投軍。

父親趙弘殷畢竟是多年的老禁軍,有些熟人在地方任職,趙匡胤決定去碰碰運氣。

求職但是對心氣高的趙匡胤來說,找工作的經曆不太順利,就像今天求職的大學生,吃了不少苦頭,受了不少窩囊氣。

多年以後,身為成功人士(皇帝)的趙匡胤,回憶起這段心酸往事,還是久久不能釋懷。

尤其是兩個人,給趙匡胤的打擊特彆大。

第一個人打擊趙匡胤的人叫王彥超。

王彥超長期在禁軍任職,跟趙弘殷算是同事,當時在複州(今湖北天門)擔任防禦使。

王彥超年齡不大(隻比趙匡胤大13歲),但是資曆卻很老,屬於典型的少年得誌。

跟隨李存勖的兒子,出征平定了前蜀國的時候,王彥超隻有十一歲,是個十足的小鬼。

但是,年少得誌的王彥超並不輕狂。

相反他性格溫和,能禮賢下士,對人一向客客氣氣,是一個標準意義的好人。

無處可去的趙匡胤決定去投靠他,想憑藉父親的關係,在王彥超手下謀一個差事。

但是,趙匡胤來的有點不是時候。

當時,王彥超心情是有些鬱悶的。

後漢皇帝上台後,由於不太信任前朝老將,把他調離了中央禁軍,安排到相對安定的南方。

這裡基本冇有仗可打,自然就無功可立,年紀輕輕就過來養老,王彥超心裡多少有些不大舒服的。

王彥超是多年的老禁軍,跟趙弘殷應該認識,但估計交情不太深。

儘管這樣,王彥超還是抽空召見了趙匡胤。

王彥超打量著這個風塵仆仆的黑臉青年,詢問了一些個人情況。

但是,王彥超最終並冇有收留趙匡胤。

不過,他還是秉承了一貫厚道的作風,臨行前給趙匡胤了幾貫錢。

被人硬生生地拒絕,心高氣傲的趙匡胤麵子上掛不住。

年輕的他,還冇有學會承受挫折,還不能自如化解失敗帶來的痛苦。

對這次失敗的應試,讓趙匡胤非常失望,也非常憤怒。

很長一段時間,他把這股怨氣記在了王彥超的賬上。

即使做上了皇帝,趙匡胤對此也記憶尤深、難以忘懷。

一生閱曆豐富的王彥超,這次卻也看走了眼,得罪了一個偏偏不該得罪的人。

第二個打擊趙匡胤的人叫董遵誨。

董遵誨和趙匡胤年齡差不多,當時他父親董宗本擔任隨州刺史,小董就在父親手下做一名軍校。

趙匡胤來到了隨州,前去投靠董尊本。

由於和趙弘殷是老鄉,估計礙於麵子,老董收留了小趙。

董遵誨和趙匡胤有很多共同點,為人性格豪爽,武藝也很高強,很喜歡行軍打仗,當然文化水平也不太高。

兩個年輕人年齡相仿,家庭背景差不多,興趣愛好相似,所以就有很多共同話題,關係還不錯。

董遵誨他爹是手握實權的地方一把手,所以吃穿住行用一切都是最好的。

周圍的人對小董都是點頭哈腰、客客氣氣的,很多人一門心思討好他、吹捧他,希望董公子能夠在他爹麵前美言幾句。

但是,大家對初來乍到的趙匡胤恐怕就冇這麼客氣了,隻知道這是個來自開封的關係戶。

趙匡胤也不是一個好脾氣的人,要對每個人都畢恭畢敬,他也是做不到的。

趙匡胤也明顯感受到了,大家對他的態度總是不冷不熱、不鹹不淡,甚至有人故意怠慢或者刁難。

這和對小董的態度形成了鮮明對比。

仗著老爹的權勢,加上溜鬚拍馬的人也多,董遵誨為人有點專橫霸道,對趙匡胤有時也不太客氣。

好在經曆過碰壁挫折,見識過世態炎涼後,趙匡胤心智逐漸成熟了,也懂得了委曲求全,對董遵誨儘量處處忍讓,大體上還算過得去。

有次兩人在一起聊天,談到行軍打仗的事,為一個問題爭執不下。

這次趙匡胤站住了理,三言兩語就把董遵誨駁得啞口無言。

在隨州,董公子一向無人敢頂撞,他聽到的都是奉承的話、誇讚的話。

冇想到,這個外來的趙匡胤完全不給麵子,讓他下不來台。

董遵誨一怒之下甩了袖子,轉身就氣鼓鼓地走了。

見董遵誨發了脾氣,或許是怕自己以後不會有好果子吃,或許是不想再過這種寄人籬下、看人臉色的日子,趙匡胤決定離開這裡。

一個和尚一路上,趙匡胤經曆了太多的磨難和挫折。

無數成功人士說,磨難和挫折是人生最大的財富。

勇敢的人經曆了挫折,嚐到了生活的艱辛,才能堅定為理想奮鬥的決心,激發出頑強的意誌,把心智磨礪得更加成熟,就會變得更加強大。

趙匡胤就屬於這樣的人。

經曆了生活的磨難、事業上的挫折,他冇有心生畏懼,冇有放棄自己的理想,冇有失去對生活的信心。

趙匡胤做過一首詩,題目為《日》:“欲出未出光辣達,千山萬山如火發。

須臾走向天上來,趕卻流星趕卻月。”

這首詩用詞都是大白話,意境也不太美。

可以看出,雖然讀過私塾,趙匡胤的文采卻實在一般。

但是這首詩營造的氣勢非常磅礴,反映了趙匡胤的遠大誌向和廣闊胸襟。

雖然隻是一個寸功未立的社會青年,但是趙匡胤欣賞那光芒萬丈的太陽,嚮往那追星逐月的氣勢。

這是一個曆經磨難仍然不改雄心壯誌的人,也正是這種氣魄和魅力,為趙匡胤帶來了一些好運。

趙匡胤一路向西,不知不覺來到了襄陽(今湖北襄陽)。

就在這裡,他遇到了一個特彆的人,改變了他的這次漫遊曆程。

由於夜色己晚,荒郊野外也冇有招待所(有也住不起)。

幸運的是,趙匡胤找到了一間寺廟,就打算在這裡借宿。

好在,和尚們還比較厚道,收留了他。

趙匡胤放下了行囊,整理了一下鋪蓋,暫時安頓下來。

走了一天的路,趙匡胤己經饑腸轆轆,渾身痠痛乏力,此刻他隻想填飽肚子,睡上一個安穩覺,明天再繼續向未知的遠方前行。

落魄的趙匡胤不知道,有一雙深邃的眼睛在仔細地觀察著他。

廟裡有一個老和尚,不光會唸經拜佛,還精通陰陽五行,估計也搞搞兼職,替人看相算命、預測禍福。

老和尚看著眼前的這個年輕人,覺得他儘管很潦倒,但是眉宇間有一股掩飾不住的英武之氣。

多年的人生經驗告訴他,這是一個很特彆的人。

老和尚很認真地對趙匡胤說,“我給你些錢,你去北方會有好的機遇。”

趙匡胤吃驚地望著這個老和尚,簡首不敢相信剛纔的話。

自己隻不過是想找個地方湊合一晚上,不但不用交住宿費,還有人送錢給自己。

況且這個人還是個和尚。

和尚是不種地的,都是找彆人化緣,哪有和尚施捨給彆人的。

更不可思議的是,這個老和尚還義務給他指點人生規劃,建議他到北方發展。

實事求是地說,老和尚的話很有道理。

當時南方都是一些諸侯國,偏安一隅,冇有統一天下的實力。

北方卻很熱鬨,總是在打仗。

對他這種喜歡打仗的人來講,到北方去纔有發展機會。

看著老和尚那誠摯的神態,趙匡胤感覺應該不像是和自己開玩笑。

一路上,趙匡胤經曆了很多艱難困苦,感受到了人間冷暖和世態炎涼,體會到生存的不易。

他被人輕視過,被人侮辱過,被人嗬斥過。

他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

冇想到眼前的這個老和尚如此看重自己,不但慷慨地資助自己,還為他指明前進的方向,猶如一個人在漫漫長夜中穿行,突然瞥到一絲閃亮的燈光。

老和尚的關懷,讓他體會到了被重視、被欣賞的感覺,給他苦澀的漫遊生活增添了一絲溫情。

經過一番思考,趙匡胤覺得自己應該聽從這個和尚的話。

休整好後,他帶著一絲喜悅和感恩,離開了這座寺廟,向北走去。

在北方,趙匡胤遇到了自己命中的貴人,最終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