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關燈 護眼     字體: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於是扶蘇再度在竹簡上寫出了製度兩個字......

製度肯定不能繼續實施這種製度了。

亂世用重典,但要是過了那個階段,繼續用重典,那就弊大於利了。

重典隻能階段性的使用而不是長久之計....

大秦的滅亡很大的程度製度也得背鍋。

由於是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雖然確定是依法治國,提倡法家思想,但使用的過度了一些,於是也就造成了官逼民反的效果。

就說連坐製度,一人犯罪,全體株連,陳勝吳廣起義,劉邦扯旗造反,要追根到底的話,很大程度和這也有關係。

要說領頭的人本身就有野心吧,可為什麼一舉旗就應者雲集呢?

吃不飽飯固然是其中一點,可連坐製度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有人造反,你作為周圍的人,已經活不下去了,因為你會被連坐,左右都是死,那不如造反,還可能有一條出路!

製度的變革,勢在必行!

..........

扶蘇看著竹簡,又細思了一陣,隨後在竹簡上又寫下來兩個字——律法!

大秦自商鞅起,就一直尊崇著法家思想治國的方向。

不得不說,大秦還真是有遠見。

修長城也好,書同文車同軌也罷,這些事情都是功在千秋之事,而這依法治國也同樣如此,大秦直接找到了最為正確的方向,可惜....大秦這個時代不適合,運用的也比較粗糙。冇有後世那般有數千年的中華曆史作為參考。

以史為鑒可以明得失,中華民族之所以百折不撓,之所以一次次崛起,與源遠流長的曆史有著無比巨大的關係。

其他的國家遇到問題,極有可能就是自誕生以來頭一次遇到這類問題,需要仔細思考,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

而華夏不同,華夏隻需要翻開史書就可以找到類似的情況,然後將曆史中的應對方法賦予以新的實施方式,結合當下國情時局就可以完美切入。

哪怕是找不到解決方法,曆史上也必然會留下失敗的記載,如此一來後人就會知道這個辦法行不通,至少照搬是行不通的,需要新的方式,同時再將這新的方式給記載下來....

這就是所謂傳承!

至於為什麼其他國家不能拿華夏的曆史過去用呢?

那自然是不能的。

不同的國情,不同的風土風俗,不同的文化,這些根源上的不同就導致了這些曆史缺少了很大程度的借鑒意義,真正拿去用的話說不定適得其反.....

大秦自商鞅起就用律法,這冇有問題,當時使用商鞅所定的律法也冇有問題。

可如今,百年過去了,其律法也過時了,大秦的國情也已經完全不同,律法要是不跟上的話難免起到反作用.....

就說當年,商鞅變法之時,大秦羸弱,那時候大秦還隻是戰國七雄之一,而且是比較弱的存在。

而如今,六國都被大秦滅了,天下一統,變化之大,不可以一言語之.....

一個是亂世,一個是太平盛世;

一個是一隅之地,一個是四海之濱;

這其中差距,可不是一星半點能夠概括的....

所以,律法的變革也勢在必行,這不僅僅是個問題,而且是個根源性的大問題!

..........

扶蘇看著竹簡,抽絲剝繭。

糧食,經濟,製度,律法.......

看著自己寫下的這一個個大秦的問題,扶蘇隻感覺腦袋大......

這些並不是重點,而隻是剛剛開始.......

須臾之後,扶蘇再度提筆,在竹簡的空白之處再度落筆寫下了兩個字——技術!

冇錯,大秦...技術也是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看似很小,但其實很大!

大秦是一箇中央集權的朝代,可偏偏這樣的中央集權卻極難管理,為何?

因為技術上不允許啊!

政令的下達,百姓對於政策政令的理解,這都是問題;

饒是大漢,最初也是靠著分封諸王暫時性解決這問題的,而後雖然推恩令收權,但卻始終冇有達到後世那般集權程度。

路不平太難行,百姓愚昧,無法理解政策;

彆說是大秦了,哪怕是後世那般網絡無比發達的時代,想要將政策正確地解讀也需要花費不小的精力,由此可見政令傳達的難度!

有時候一個政策,下發的時候是冇有問題的,甚至非常符合國情,理論上也是完全冇有毛病,可偏偏落下去的過程中出了問題....

這就是理論和實操的區彆所在;

這就譬如一個律法點,張三違法之事,理論上正如律法中所言一般完全可以做到規避犯罪,但真要是按照這個方式進行實施犯罪,大概率是涼涼的,因為一個是理論,而另一個,是實操;

就比如一些罪責,按照律法所言確實是可以判罰,可落到實處的時候甚至連立案都是問題;

治國,不能停留在理想的理論之中,必須要落到實處;

實踐纔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這也是為什麼始皇帝一直看不上扶蘇,恨鐵不成鋼的原因所在!

因為扶蘇太理想主義了,而理想主義,是無法治國的!理想主義治國,那是會出大問題的!

理想主義治國導致國力不進反退的例子多不勝數,曆朝曆代皆有之,但偏偏曆朝曆代都還是會重蹈覆轍,冇有撞過南牆的人永遠不知道南牆有多硬,彆人不行做不到的事情,總是覺得自己異於常人......

而顯然,扶蘇並不準備當個鐵頭娃.......

扶蘇在竹簡上寫下了技術二字.......

技術,可以解決政策傳播,糧食增產等一係列的問題;

現如今的大秦,疆域不大,但是想把一個政策完完整整傳達下去,還真不容易,甚至有時候都不是官員的問題,地方官員也想好好乾跟著政策走,可奈何他們也不能很好理解政策啊!

官員也隻能問問和附近的官員,而附近官員也是隻能互相問問,這人傳人,政策自然就出現了誤讀;

始皇帝一次次東巡,一是為了尋長生不老藥,但還有一個關鍵則是給百姓和官員講解政策,讓治下的百姓親眼看看自己的國君,知道朝廷的各種政策的正確解讀;

從這個角度看的話,東巡之事並非始皇帝特立獨行,曆朝曆代皆有之。

始皇東巡和楊廣下江南是完全不同的,兩者不可同日而語......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